查看原文
其他

靠人工智能刷好评,UGC模式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| 沸腾

刘远举 沸腾 2019-04-06

平台们既然可以通过技术制造出虚假评论,自然也可以借助技术的力量,增加防抄袭功能,抑制虚假评论。

 

资料图,图片来自视觉中国。


文 | 刘远举


10月21日,一篇题为《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,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?》的文章,披露著名在线旅游产品平台马蜂窝旅游网,涉及产品点评抄袭甚至作假行为,称其所谓的“真实点评”中很多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。之后马蜂窝方面承认部分数据造假,但表示点评内容和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。


▲爆料文章中指称马蜂窝存在抄袭。 图片来源:新京报“我们视频”截图


马蜂窝事件现已经进入法律程序,其中是非还需等待法律裁决。但其背后的UGC的内容生产造假机制却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。

点评造假早已有之
    
内容和点评存在抄袭情况在行业中已经不是秘密了。这也不是今年互联网圈的第一次内容抄袭事件。今年7月,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,以大众点评向小红书道歉告一段落。
        
在一些电商平台上,搜索“点评”“推广”等关键词,就会跳出几十家刷点评的店铺。这些店铺长期研究旅游用户及平台规则,提供游记定制、推广以及商户提及等相关业务。对此,甚至已经形成体系化的市场,明码标价,游记一篇500元,阅读量保1万以上,点评20元,攻略点赞一次0.2元,分享一次0.25元。
    
这些从事虚假游记、点评的从业者,也已经发展出体系化的“伪原创”内容供给机制。商家在网上招聘低廉的兼职者,通过语音聊天、在线直播、视频和资料等方式对其进行培训。而这些虚假游记、点评的采购者,多数是在线旅游平台上的商家,比如民宿、经典、酒店、餐馆等。虚假点评和游记成为介绍自己、推广自己的重要方式。
    
旅游本质上是个高焦虑消费,人们出行之前,会进行研究,做攻略。互联网旅游资讯行业则提供覆盖旅游前、旅游中、旅游后的各类信息。所以,计划出行的消费者会在网上去寻找这类信息。旅游电商的内容产出中心自然而然成为最大的流量入口。
   

资料图,某旅游电商网站提供的旅行信息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潜在的消费接触到的原创的游记、点评等内容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,故UGC原创内容平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。这是此类UGC原创内容平台商业模式的本质。
    
所以,也正因为如此,如果原创内容平台抄袭,虚假内容属实,将会极大地影响用户对UGC原创内容平台的看法,进而直接影响到内容平台的估值。

用技术手段抑制内容造假

用户搜索点评已经成为消费前的一种习惯,但高质量评价内容仍是稀缺的资源,因此UGC原创内容平台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。在商业利益面前,高质量评价内容也向抄袭搬运和“伪原创”发展。
        
人工智能时代,技术虽然无罪,但却逃不过人性的陷阱。以原创为特色的UGC行业出现数据抓取、抄袭,实在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。而既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制造虚假评论,自然也可以借助技术的力量,增加防抄袭功能,抑制虚假评论。


▲资料图,图片来自新华网。

   
比如,用户今天在英国,一周后又去南京,再过一天又去了美国。这样的显然是虚假评论。平台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,可以很方便的识别出来,又比如,通过对比消费者的出行数据、门票数据,消费数据,确定消费者的确到过该景点,才有资质撰写游记,点评。有的产品就设置了只有游客出行完成,并回程之后才可以写点评。
    
这样做,的确可以很好地筛选出真实的游记、评论等用户原创内容。但是,也存在对用户隐私侵犯之嫌,有可能会抑制用户的点评意愿。取得用户授权,获得定位、出行、门票、支付数据的操作方式,也并不容易。
   
虽然任重道远,但是UGC原创内容平台,理应坚守保持原创、摒弃抄袭的底线,自审、自查、虚心接受舆论的审视与批评。口水与纷争之外,UGC平台的长远发展,也赖于行业的激浊扬清以及种种潜规则的被打破。
   
文/刘远举(媒体人)


编辑:博阳  校对:陆爱英


推荐阅读:

崇拜锦鲤、相信躺赢,小心变成一条只会幻想的“咸鱼”|沸腾

撤销百篇论文、不屑讲课,这位青年长江学者就这么当老师? | 沸腾

诺唯真没被大妈吃垮,只是多数中国人还不懂邮轮 | 沸腾

如果中草药牙膏真有“特效”,有效成分是什么? | 沸腾

派出所副所长违规抓老师:你耍官威的样子,很丑陋 | 沸腾

秦岭“陈路别墅”仅狗舍就78平,请问陈路是谁? | 沸腾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